076开启民智-《大唐:从流放皇子到千古暴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《三字经》乃是宋人编纂的东西,大唐的时候还没有出现,这本书对幼儿启蒙,识字明理颇有帮助,用这本书作为发蒙之书,最是合适。

    想到就做,他迅速将脑海中的《三字经》默写下来,安排人批量印刷,并让负责教化的官员分发下去。

    因为大大降低了印书成本,这《三字经》成本极低,而印这书是为了启蒙,教大家识字,所以这本书李恪没有拿出去卖,而是自己贴钱将这书大量赠送。

    在大唐,官员业绩考核,教化百姓也是重要内容,治下百姓识字率高,是一项很重要的成就。

    无论是出于与李承乾的竞争考虑,还是为百姓素质发展考虑,教百姓识字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《三字经》读起来朗朗上口,又都是些简单易懂的为人道理,一发下去,广受百姓好评。

    整个成都,乃是蜀王治下其他州府,众百姓皆以这《三字经》为发蒙之物,用以识文习字,开启民智。

    一时间,整个蜀地读书风气盛行。

    但这风气一盛,李恪又犯难了,他没有那么多的书本可以印刷,总不能让百姓读一辈子《三字经》吧?

    于是,他决定办报。

    在大唐,百姓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闭塞,寻常百姓,除了知道自家与邻里的事情,再远一些的世界就完全不了解了。

    办报能开阔百姓的视野,让这些蒙昧无知的百姓看一看其他地方的世界,接触一些较为应时的信息。

    这对开启民智是极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而且,报纸也能成为李恪宣传自己思想,争取百姓民心的重要阵地。

    现如今,百姓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,这报纸一出来,只要价格不贵,一定能迅速占领市场,成为蜀地百姓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重要消遣。

    只要百姓们习惯了每日看报,那掌握了报纸内容的李恪,就能决定百姓们所思所想,就能获取百姓最大的支持。

    看关陇集团不爽,就在报纸上发篇文章骂骂他们。

    长此以往,那些个平日只知埋头苦干的穷苦百姓,哪个不知关陇集团乃是欺压百姓,为害一方的国之蛀虫?

    再往远处想,万一这报纸发行到全国,那么整个大唐谁会不念叨着他李恪的好?

    说做就做,李恪迅速成立报业部门,挑选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读书人,安排他们为自己整理把控报纸内容。
    第(2/3)页